凤塘后陇“赛糖狮”:年俗甜如蜜 生活节节高
“赛糖狮”是凤塘镇后陇乡传统的年俗。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乡里劳热时,后陇乡乡民便会精心设计打造各具特色的供品“糖狮”,以“赛糖狮”方式祈祷来年丰收、合乡平安。威风凛凛的糖狮是怎样诞生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后陇乡由东和、盛户、西和、新和和和安5个村组成。离劳热还有几天的时间,东和村大南祠堂前一片繁忙,有着40多年制作糖狮经验的苏宗记按比例往大鼎里依次加入水、麦芽糖和白糖,开足火力熬制糖浆。只见他不时挥动长勺搅拌,直到糖浆变成蜜蜡色,苏宗记迅速将炒熟的花生倒入并用力翻搅,让花生和糖浆相互包裹,成为一体。因为狮子的体量大,所需原料多,花生糖的熬制要贯穿整个的制作期。
东和村村民 苏宗记:一开始起大泡,等到变成小泡,就可以下花生,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是不能停的,起锅后要马上端给负责切的人,切后趁热一块一块拼上去。
起锅的花生糖被迅速地压成需要的造型,制作糖狮的师傅分工合作,趁热将其固定在木制的“狮子骨架”上。
东和村村民 苏宗记:米粉裹底才不会粘连,不会黏手,黏手的话手会起泡,因为是100多度。粘时要多观察,及时把未干的粘回去,不然会掉下来。糖不热了就要把里面热的糖浆翻出来。
一波快手操作,花生糖快速地组合成狮子的造型,在师傅们巧手修饰下,霸气的狮子形象逐渐出现。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桔被放进狮口,熠熠生辉的灯泡成了炯炯有神的狮眼,寓意财丁兴旺,红、绿等喜庆的颜色被夸张地勾画在狮子的脸孔和身体上,丛林之王的形象呼之欲出。
东和村大南老人理事组理事 苏淑兴:上色时候首先把面粉和麦芽糖揉在一起,直至粘连,贴上条纹构成狮子形象,最后再配色给狮子上色。配色仿照古时的造型,随心所欲画,不要脱离现实就可以,(每年的狮子)没有固定统一的颜色。
经过近一周的精心打磨,一对高达2米半、重超1700斤的巨型糖狮诞生了,一年一度的后陇“赛糖狮”正式拉开帷幕,村民们陆续将准备好的“糖狮”送到祠堂前展出,在一众小“糖狮”的烘托下,威风凛凛的“狮王”成功吸引了村民和游客争相打卡。
村民:两只糖狮一只公的一只母的,觉得很壮观,很有狮子王的气势,小狮子在母狮下面,好可爱,被保护起来的感觉。后陇的糖狮习俗一直都有,(大南)糖狮是最大的,做得很生动,带孩子来感受一下。
据介绍,后陇“赛糖狮”历史悠久,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只有家种甘蔗、或入榨糖作坊的蔗农才能参股做大糖狮,一般村民无闲钱参与,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而如今,多数后陇人都能为乡里这一盛事出资出力。
东和村大南老人理事组理事 苏淑兴:这是我们后陇历来的传统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前是各个糖寮派糖料份,后来演变成各个生产队,到最后是演变成各个村安排。
劳热过后,“糖狮”会被敲碎,并按份额分发给每家每户品尝,俗称“吃兴”,寓意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糖块松脆酥甜,是后陇人记忆中的家乡味道,是联络乡情亲情的纽带,也寄托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村民:平时在梅州工作,一年一度的劳热就回来过节,我们后陇大南的糖狮特别有特色,是最大只的,看了很欢喜。觉得我们这里文化传承得很好,很开心。
东和村大南老人理事组理事 苏顺良:(糖狮)代表团结的一种精神,祈求平安,过幸福的日子,这是我们乡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