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历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过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闪耀着一张张红色革命文化的名片,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赞歌。自今天起,本台推出《寻找红色印记,重温潮安革命故事》系列报道,重温历史,缅怀先烈,牢记潮安人民的精神脊梁。
今天的节目,我们走进庵埠革命烈士纪念碑园,聆听红色经典,了解革命先烈许甦魂的故事。许甦魂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侨务工作的重要负责人。先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参与建立红七军与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张云逸大将军盛赞他是一位“为中国革命英勇奋斗,对党对人民事业忠心耿耿的优秀共产党员”。
走进庵埠革命烈士纪念碑园,松柏常青,庄严肃穆。陵园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纪念碑正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嵌瓷大字,背面碑刻“浩气长存”,左面碑刻“人民功臣”的名单,并列出40位烈士姓名和牺牲时间。
革命烈士纪念碑讲解员陈丽:纪念碑上记录了40位烈士姓名和牺牲时间,比如许甦魂、辛国基、卢根、郭才、陈新宇、莫添、郭正娟等革命烈士,这些烈士都是咱们邻近各村土生土长的庵埠人,像辛国基烈士,当时是庵埠镇区委书记,为加强庵埠区的革命工作,以他家为联络点,还开设肥皂工厂作为掩护,但是后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因突遭袭击而牺牲,碑园内的每一位烈士都用血和生命做了今天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奠基石
庵埠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7年秋,是为纪念庵埠、彩塘等地大革命时期至解放初为革命英勇牺牲红七军政治部主任许甦魂、潮汕人民抗日游击负责人卢根等40位烈士而建。其中,许甦魂烈士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家乡代代传颂。
庵埠镇党委委员陈晓芳:许甦魂烈士出生在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强烈的黑暗时代,他和千千万万农民一样,过着艰辛窘迫的生活。1916年,20岁的许甦魂受到新文化传播的影响,刻苦自学,思想逐步成熟,只身赴南洋谋生,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新的斗争生涯
许甦魂孙子许肖生:我祖父他的祖名是许统绪,后来参加革命的名字叫许甦魂,他认为当年的时代(我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欺负,中国年轻一代的灵魂要苏醒,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许甦魂,意思在于我是苏醒了的灵魂,这里边就有一番爱国、爱民族的情怀。
许甦魂是早期侨务工作的重要负责人,在海外期间,他曾任《益群日报》的总编辑,在新加坡创办了华侨工人学校,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参加并领导华侨的反帝爱国斗争。
许甦魂孙子许肖生:他在出国之后,在新加坡是《益群日报》,是国民党在海外宣传的一个华侨报纸,是当年左派彭泽民先生参与创办的,他看中我祖父的才华,首先是请他当记者,后面让他当主编,也正因为有了这一份报纸,海外华侨的思想觉悟开始上了一个台阶,他们知道要组织起来才能打败帝国主义。
1920年,许甦魂回到家乡,眼见家乡仍然一片死气沉沉,决心从教育改革入手,开展新文化教育事业。
庵埠镇党委委员陈晓芳:1920年,他回家乡着手开展新文化教育事业,将家乡私塾改革为新制凤岐小学,积极创办凤岐女子夜校,并带动起邻近乡村兴办各种男女夜校,开展新文化教育,为日后粤东地区红色苏维埃政权打下坚实基础。
1924年,许甦魂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国共合作的名义,秘密发展华侨青年加入共产党,这期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十分赏识许甦魂的才华,聘请他为兼职教官。1929年,已经改名为许进的许甦魂,参加了广西百色起义,先后担任宣传科长、十九师政治部主任,第七军政治部主任。他创办了《右江日报》,以此作为阵地,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政治主张,主持了红七军最艰难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促使红七军最终到达中央苏区。
许甦魂孙子许肖生:这个右江日报就是他参与发起创办的百色起义的宣传媒体,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为当时我们百色起义之前,国民党还是旧军阀,没有宣传马克思主义,没有宣传爱国理念,(我祖父)就是靠右江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让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共产党的理念,要跟着共产党。所以百色起义因为有宣传,所以得到了响应,起义非常成功。
许甦魂烈士的革命生涯风云激荡,可歌可泣。他和潮安大地许许多多革命烈士一起永远铭记在潮安人民心中,是永续传承的精神财富。如今,庵埠革命烈士纪念碑既是潮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潮安区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成为我区干群接受革命洗礼,缅怀先烈,铸牢党魂,永葆红色初心的重要阵地。
庵埠镇党委委员陈晓芳:当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将以学习许甦魂烈士坚守理想信仰,为中国革命英勇奋斗,对党对人民事业忠心耿耿的高贵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