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凤镇:“林下经济”走出新路径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系列报道
近年来,赤凤镇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整合镇村闲置资产与丰富的文旅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书写“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答卷。
走进浮石村,群山环绕,林木葱翠,这里无疑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天然福地”。
浮石村巧妙利用林荫遮光、土壤湿润的自然优势,规模化培育灵芝、茶树菇等高附加值菌类。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的创新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成功打造出“林上护绿、林下生金”的循环经济新格局。
赤凤浮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 蓝爱培:我们村林地有4600多亩,森林覆盖率是95%以上,基本上是没有空地可以发展产业,最后选择向林下发展。我们第一期试种了茶树菇,在成功之后又试种了灵芝,灵芝是从去年2000株发展到今年的5000株。去年还种了赤松茸,收成是非常好的,原来计划每亩地是(收成)3000斤,现在是超过了4000斤,现在还种了大棚灵芝,现在都是试种,基本都成功了,发展前景非常好。
菌菇种养项目是浮石村探索林下经济的有效尝试,让该村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跨越。如今,通过林下菌菇种植,不仅让山林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赤凤镇浮石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 田志宏://通过“村村参股”的模式,推进“菌菇抱团”发展,计划发展赤松茸种植10亩、孢子粉深加工项目,并依托林间生态优势开发“菇宴农家乐”、菌菇采摘研学等特色体验项目,实现“村村分红”。
赤凤浮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 蓝爱培:2023年村集体收入是7万元左右,到2024年是超过了15万元,翻了一番。
除了浮石村的菌菇种植产业,水口村稻虾特色综合种养项目也是赤凤镇探索镇域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水口村通过打造农业科技综合车间,高效化、批量式进行龙虾苗种繁育,突破虾苗外部依赖瓶颈,降低了养殖成本与风险,今年,该村还创新探索芡实与龙虾共生模式,扩大项目收益,让龙虾产业真正扎根赤凤。
赤凤镇水口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 黄少彪:目前水口村经过了过去两年的研究、试验,已经可以实现(自己)育苗,现在村里建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科技综合车间,车间主要用于澳洲淡水龙虾的育苗,另外也将用于对后续水产新品种的研究。(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车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一年100万的利润(收入)。现在的二期养殖区是迁往隔壁白叶村,现在是租了65亩地,并且进行了新品种尝试——芡实与龙虾共生的模式,芡实的市场价值比较高,龙虾市场价值也高,如果这两种可以实现共生的话,可以非常大地提升土地价值。
如今,林下经济产业已在赤凤镇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有力引擎。接下来,赤凤镇将持续深挖林下经济潜力,让每一片山林、每一块土壤成为村民孕育财富的摇篮。
赤凤镇农业农村与生态环境办公室副主任 谢香兰:接下来,我镇将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持续优化完善“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深度挖掘发展潜能,围绕“一村一业”,做大四望坪村和丹桂有机生态茶、水口村稻花虾、浮石村菌菇种植、峙溪村澳洲坚果、白莲村橄榄和香水柠檬等产业,推进溪东“芽苗菜培育”、白叶村“蛋鸡养殖”“食用菌抱团发展”等三个产业升级项目,建立电商平台,推进产品统一包装和质量标准化,做好赤凤“土特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