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潮调潮腔声生不息 “南国奇葩”独具特色

2022-08-01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字体:

潮剧作为潮汕地区的传统戏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潮汕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但随着文化艺术品种趋向多元、人的审美趣味不断改变等原因,潮剧的发展日式渐微,亟待传承和保护。今晚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传承与保护 让潮剧重焕新生》,共同探讨潮剧的传承和发展。敬请关注。

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也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它以潮州方言为载体,将潮州文化搬上戏台,讲潮汕人民喜闻乐见的故事,传承潮汕的优秀地方文化,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一朵“南国奇葩”。

在潮汕民间流传着一句戏谚,叫“正字母生白字仔”,意思是指潮剧是从用中州官话演唱的正字戏吸收弋阳腔、地方民间小戏以及小调演变而来的。

国家二级编剧、著名潮剧作家 李英群: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考证作品,尤其是吴国钦和林淳钧前(几)年出的《潮剧史》之后,就有一个新的说法,我们的潮剧其实是南戏演变而来的,从温州来的,当然,它应该是随着部队带来的,在这个地方(群众)看着很有趣就“落地”。

潮剧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绎,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由中原古汉语和闽南土音有机融汇的“土音”即为“潮州话”,潮州话被誉为中国语言文化中“古汉语活化石”,它蕴含深厚,词汇丰富,语法独特,通俗生动,幽默风趣,强劲的表现力成为潮剧蓬勃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使得潮剧语言魅力深厚、生生不息。

同期声 国家二级编剧、著名潮剧作家 李英群:潮剧里面有很多口语,没有字可以写,写下去之后,魏启光先生写下去后去现场教,“妹啊,这个字要这样念,潮州话要这样念,因为没有字可以替”潮剧到现在能够持续这么久,我认为它一个很好的宗旨是“我为潮州的观众服务”最口语的话,哪怕是没有这个字,但是影响非常好,大家一听就懂。

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这些生、旦和丑来源于生活,脱胎于身边人,为老百姓刻画了一个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一面世便得到强烈的共情和追捧。著名的潮剧折子戏《柴房会》就塑造了“李老三”这样一个“邻家大叔”的形象。

同期声 国家二级编剧、著名潮剧作家 李英群李老三说“我端坐在柴房之里”他现在知道这个鬼是不会害人的,而且是受苦受难的,那种同情心、正义感就爆发出来。“你跟我说,我来帮你申冤”,他忽然有一种当官的感觉,所以就“端坐”,坐得板正,我认为编剧很厉害,加了“之”字“端坐在柴房里”就好了啊,“之”字很浪费,但是没有这个“之”字,显得我没文化,乡里秀才就会“之乎者也”,我作为一个农民,什么都不会,能说出“之”字是多么厉害,好面子就是这样,“我叫一声冤魂鬼,你家住在哪州哪府哪县哪乡”,表示很有知识的,(直接问)“冤魂鬼在哪里,哪个乡里”就好了,他居然就问“哪州哪府哪县哪乡”,把这个“显摆”“卖弄”都体现出来,大家也都笑得很开心,觉得这个人很好玩我们村里也会有这种人。

尽管选材离不开传统的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和才子佳人等,但在漫长的发展中,潮剧自成一统,渐渐镌刻上深刻的潮汕符号和潮文化烙印。

国家二级编剧、著名潮剧作家 李英群(潮剧)哪怕是写宫廷里的斗争,细看一下也会发现宫廷里面的斗争跟我们家庭、邻居、家族一模一样卓文君也好,甚至是《西厢记》的崔莺莺,这些人也是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不一样的是,她们完全就是潮州姑娘,我们潮州人最赏识的那种人,不会风风火火的,马上收拾了就走,她们不敢。她们在跟男朋友对话的时候,也是内敛、克制的。

融合了潮州方言、潮州风俗、潮州音乐、潮州刺绣等内容的潮剧是潮州文化之集大成者,是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韵味和剧种特色,在潮汕大地上绵延不绝,成为潮汕人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潮剧演员 郑泽桐:戏剧艺术是一比较综合的艺术,潮剧又包含潮汕文化所有传统内涵潮剧具有一种魅力,一旦你开始接触、了解它,慢慢地你就会喜欢它。

国家二级编剧、著名潮剧作家 李英群:潮剧除了说是用潮州方言去演唱之外,它实际上是汇聚了所有潮州文化的总成,所有的潮州文化你都可以在潮剧里面找到。如果说最根本、最持久、最能够让老百姓难忘的,就是写出潮州人的性格、爱好、人生价值、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看起来就非常好。




附件: